认知之旅(3):追求真实

/ Life

我所理解的「inner peace」,是恰到好处的与现世共处的状态,是持续性的高质量的体验。而我所认为的「高质量的体验」,是在对真实的客观世界建立充分的认知后,所经历的感受、理解和判断。

并非所有的体验都是「高质量的体验」。原始、朴素的情绪,就是一种低质量的体验。情绪让我们对事情产生先入为主的成见,而不是抱着中立的心态去看待现实;放任情绪会让我们仅仅满足于浅层的满足感,而忽略对更高层面的追求。

穿透情绪

情绪是一套非常有效的机制,它赋予了我们在面对简单系统时快速反应的能力。情绪几乎是写在基因里的,所以它能让人在年幼时就能对外界的信息产生最基本的反馈。

然而,在面对现实时,情绪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害的。当人随着年龄增长,周遭环境会逐步从简单系统替换为复杂系统,人的思维系统也需要从情绪&直觉进化为理性&逻辑。只不过大部分人的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毫无改变。

情绪有两大致命的缺陷:

  1. 情绪仅通过浅层的信息量便得出了结论,这个过程是如此的快速、方便,而懒惰的我们会轻易地采纳情绪系统得出的结论,同时便放弃了使用逻辑系统深入思考的可能性;情绪屏蔽了人的思维潜力;

  2. 情绪系统的规律是如此的简单,这使得我们的情绪体验非常容易被预测;如果我们总是依赖情绪去决定认知和行为,这也意味着我们的认知非常容易被操控、行为非常容易被设计。事实上,商业中的很多环节都是依赖这点,比如品牌洗脑、营销、用户体验、消费心理等等。

我们可以看看几种情绪诉求是如何影响人的判断、如何使人变得容易控制的:

  • 安全感:人总是希望自己呆在一个安全的外部环境中,并且会无意识地一次次确认环境是否足够安全。问题在于,这种确认行为往往只是依靠直觉系统进行的,这使得人的情绪体验有很大可设计的空间。例如对于老人,「包治百病」的保健品总是能获得一次次有效的营销;例如对于女性,「送XXX才能看出他爱你」的叙述方式总能唤起人的动机。由于命中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,安全感成为了最普遍、诉求最大、同时也是最容易被针对的情绪。

  • 自尊:人总是希望自己能扮演一个受尊重的社会角色,这往往会让人对自身的外在表现提出很多不切实际的要求,例如:不能让人觉得无知(最好看起来全知全能)、不能让人觉得窘迫(最好看起来非常富有)。适当的自尊有助于保持自我要求,但过度的自尊(即上面括号里的那种程度)则会让人产生诸多非理性行为,例如:明明不懂却不问、明明做不到却偏要给承诺等等。过度自尊可谓是「追求真实」的第一个敌人。

  • 恐惧:人总是希望跟熟悉、可控的事物接触,而对陌生、不可控的事物会产生天然的恐惧。然而,复杂系统对人而言本身就是陌生、不可控的。了解现世就意味着跟恐惧共处。如果无法突破,那么人对于复杂系统就会产生很多无脑、奇怪(但符合直觉)的见解,就跟两年前我写的《黑盒恐慌》中描述的一样。

  • 被认同的需要: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行为喜好被认同,甚至被追随。人总是希望自己属于某个群体,但同时又是这个群体中最特别、最高级的一员。这种想法形成了最适合消费主义生长的土壤。

其实人比想象中脆弱得多。但情绪对此的解决方案是:让人感觉自己不那么脆弱,这样至少能活下去。然而我们所追求的是:让自己在事实上变得不那么脆弱,这样才能选择怎样去活。

所以我们需要认识自身情绪的成因和机理,并且用理性的力量去把控,摆脱情绪对人的桎梏。

幸运的是,情绪的模式并不复杂,其触发条件也比较固定。所以判断自己是否被情绪影响并非难事。但这依然要求我们具备时刻自省的习惯,时常审视自己的情绪系统是否处于思维的最高优先级。经过刻意练习,我们能对情绪产生充分的认知,并且穿透情绪,用理性的角度观察现世。

透明: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

情绪虽然有很多问题,但从情绪获得的快乐和满足感却是如此廉价易得,以至于很多人除了情绪之外,就没什么其他的方式能得到满足了。

但我们要追求高质量的体验,就必须放弃情绪所带来的满足感。我们需要对客观世界建立充分的认知,而这种获取认知的过程,本身就可以是满足感的来源。

为了获取真实的认知,我们需要摆脱自己的情绪和偏见,需要研究现实系统的运转逻辑,需要甄别各种信息的可信程度,需要理解他人的世界观和思维…… 「追求真实」是一个不断提出疑问、滤除干扰的过程,这些都需要反直觉的刻意训练,而这个过程也能赋予我们一些重要的能力:

  • 自我认知。我们需要以冷眼旁观的角度,观察在面对某件事情时自身情绪的反应,研究自身疼痛、恐惧、抗拒的来源,这能帮你发现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的冲突所在;另一方面,它也能让你诚实地面对自身知识的局限和能力的边界,从而得到接下去获取认知的方向。关于这点,我极度推荐一篇文章:《重新认识领导力:主观世界的破碎与重建》

  • 去噪。生活有各种各样的噪音试图触发你的情绪,干扰你的判断,而它们的伎俩往往是利用人们直觉系统的认知偏差。从逻辑上发现其不自洽之处,可以帮我们摆脱噪音的影响。

  • 系统性思维。我们需要了解到一件事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,而最明显的原因可能并非最重要、最本质的原因。它能让我们以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事情,并以更长远的视野来判断事情的发展。

  • 理解。我们需要接受人与人大不相同,没有必要以自身的认知来 judge 他人的行为。我们还需要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互动,获取更多信息,从而进一步发现对方深层的思维方式和动机,达成理解,促进合作,顺便提升对人的欣赏水平。这点对产品经理尤其重要。

  • 专注。人们很容易被各个相互冲突的欲望牵制拉扯,从而影响判断力,例如事业成就与业余时间。基于准确的自我认知,以及对现实的系统性理解,我们能发现哪些是对自己真正重要的元素,分辨自身的目标与欲望,获得有方向性的生活体验。

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「追求真实」的感受,我觉得是「透明」。这是一种客观世界的迷雾逐渐散去、主观世界逐渐变得清晰的感觉。它除了能带来满足感以外,还能带来真实的安全感。

这种全新的生活体验所带来的满足感和长期价值,是情绪绝对无法比拟的。

两颗药丸

然而,站在中立和负责任的角度,我们不能说「追求真实」就是正确的生活方式。

还记得《黑客帝国》吗?未来的人类被AI所奴役,作为生物电源跟牲畜一样被饲养在培养仓里。AI通过VR控制人们的大脑,让人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快乐的世界里。当反抗者在虚拟世界找到主角时,他告诉了主角真相,并拿出了两颗药丸:

  • 吞下蓝色药丸:认为刚才看到的只是一场梦;
  • 吞下红色药丸:从虚拟现实中醒来,看到人类生存的真相。

虽然在电影中,主角毫不犹豫吞下了红色药丸,但在现实中,选择红色药丸是有门槛的:你需要经历自我否定、自我怀疑、三观崩裂甚至抑郁,才能适应「追求真实」的状态,并从中获得乐趣。

那是否存在一生都无法适应的人呢?有,而且很多。只不过由于幸存者偏差,他们不会经常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。基于对人类境遇的悲悯,我觉得或许单纯的快乐对他们会是更好的选择。

但我依然坚持,只有对现实的真相有了足够的理解,对自己在各种环境下的体验有了充分的感知之后,你才能发现你真正喜欢或讨厌的体验是哪些,你真正珍视的事物是哪些。这个时候,你才能重构一个「真实的自我」,才能获得稳固的价值观、强大的能力和高质量的生活体验。

P.S.

此文的草稿创建于1月31日,发布于7月17日。在这半年的时间里,我为了完整且准确地表达这些内容,将文章推倒重写了很多次。事实证明,将零散的想法整理为结构化的语言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与此同时,这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局限:我还远远没有能力完成之前想象的第四章(主要内容是:发现改变外部世界的路径,达成主观世界与外部世界和谐一致的状态)。

我觉得自己要首先达到这种状态,才能将其路径以抽象和结构化的方式描绘出来。而这中间需要多长的时间,是不可预知的。我只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,能够得出这个结论吧。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